当前位置: 首页 > 焦点图片
本站搜索:

创新成为青啤的百年基业常青的“强心剂”

2012-11-09 10:40:00     作者: 刘文剑    来源: 大众网  我要评论

关键词: 青啤 创新 前沿 技术 品牌 责任
[提要] 在行业增速大幅放缓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岛啤酒仍保持了啤酒销量的快速增长,增长率高于啤酒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这样的成绩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2012年10月,中国A股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三季度报告。一份来自青岛啤酒的报告让中国啤酒行业乃至中国制造业为之一震:2012年前三季度,青岛啤酒共实现营业收入217.95亿元,同比增长13.7%;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第三季度青岛啤酒的营业收为83.9亿元,与去年三季度的71.23亿元营业收入相比,增长近两成。
    在行业增速大幅放缓的背景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青岛啤酒仍保持了啤酒销量的快速增长,增长率高于啤酒行业的平均增长水平,实现了市场份额的快速提升,这样的成绩不禁让人刮目相看。
    数据的积累难免抽象,在其背后是青岛啤酒的产品创新支撑,技术发展的支持、品牌影响力的带动以及近年来青啤系统能力提升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有着“品牌之都”称号的青岛,诞生了一批批名声响亮的企业和企业家名字,而青岛啤酒无疑是这座桂冠上最耀眼的一颗宝石。
    在十八大来临之际,记者走进青岛啤酒,探寻青啤的百年历史,发现支撑青啤未来发展的力量。有感动、有分享,也为探究未来青岛企业发展路径积累了热腾腾的正能量。
    产品创新
    站在时尚前沿,引领消费潮流

    延安路与登州路的交汇口,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凝聚了时光流年与世纪风霜的百年品牌——青岛啤酒的诞生之地,目前青岛啤酒厂的所在地。保存完好的德式建筑已经作为青岛啤酒博物馆,成为游览青岛的必到之处。
    深秋已至,大麦发酵后的麦香和着酒香漂浮在登州路上。街边的酒吧、饭店里品类繁多的青岛啤酒,从来都是这里揽客的招牌:经典的青啤“大绿瓶”、醇厚浓郁的奥古特、柔滑雅致的逸品纯生、清新爽口的纯生、焦香浓郁的黑啤,甚至连不会喝酒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无酒精风味饮料,青岛0.00……从老青岛人如数家珍的表情里,我们看到了青岛啤酒的魅力。
    青岛啤酒的产品创新从未停止过。在愈加年轻态、个性化的今天,不断细分的市场已不容许任何模仿与雷同的存在,对专心于啤酒业务的企业而言,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就是掌握了市场的命脉。从口感醇厚、麦香浓郁,秉承德国啤酒风格特点的奥古特,到清新雅致、柔和爽滑的逸品纯生,再到全国首创的无酒精啤酒风味饮料青岛0.00……纵观青啤近年来连续推出的新产品,无不紧扣消费者需求,始终站在个性化、时尚化的市场前沿,引领消费潮流。以开放的心态,改革酿酒思想,选择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开始从生产型向消费者导向型转变,并以酿造消费者喜好的啤酒为使命,这不仅仅是“百年青啤”的整装重发,更为整个啤酒行业树立了新标准。
    技术创新
    带动啤酒工业技术变革
    综观每一次产品创新的背后,是青岛啤酒对研发和技术创新的坚守与执着。据了解,青岛啤酒每年的科技活动经费占到业务收入的3%以上,拥有上万平米的现代化研发中心大楼,以及先进研发设备。截至目前,青岛啤酒已连续走出了四位荣获中国酿酒最高荣誉——“中国酿酒大师”称号的国家级酿酒权威,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山东省泰山学者1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山东省轻工行业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7人,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人,应用研究员11人,博士8人,硕士19人,是可承担国家重大课题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流的研发团队。
    2012年9月,“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正式落户青岛啤酒,成为生物发酵领域唯一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提升中国啤酒行业整体竞争实力的里程碑事件。
    一直以来,青岛啤酒的科技研发,直击行业技术短板,缩短了中国啤酒业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成为国家科研合作和推动行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早在1963年,《青岛啤酒操作法》就刊行全国,成为中国啤酒行业的国家标准,直接促动了一个啤酒大国的崭新崛起。1994年,青岛啤酒创设了自己的科研开发中心,两年后即被认定为中国啤酒行业首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而随着“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落成,也将成为青啤技术创新历程中的加速器,助推整个中国啤酒行业的持续发展。
    品牌创新:
    年轻的品牌文化助力基业常青

2012青岛啤酒“炫舞激情”啦啦队选拔赛12强进10强——A组宝贝热力诠释欧美风,引爆全场

青啤啦啦宝贝激情热舞


    如果说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推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那么品牌的创新,就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翅膀,也是青岛啤酒基业常青的秘密。
    近年来,青岛啤酒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品牌带动下的发展战略”成为公司发展的主导,以拥有竞争力的青岛啤酒品牌盘活企业内部甚至是企业外部的资源,从而推动企业持续向前发展,成为青岛啤酒转型后的主导模式。而创新的品牌经营模式,以“品牌传播”、“产品销售”、“消费体验”三位一体的体育营销战略,无疑是驱青岛啤酒稳定、健康、可持续成长的强劲动力之一。
    卖产品,更是卖文化。在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时,面对每一个契机,体育营销都成为青岛啤酒强有力的战略和战术工具,以“激情、进取、梦想”等主流价值观,紧紧把握住年轻、时尚的时代脉搏,站在品牌营销潮流的前沿阵地。
    自2005年以来,青岛啤酒先后通过与北京奥运会战略合作、与美国篮球联赛战略合作展开品牌营销活动,七年体育营销路,青岛啤酒一直是激情活力的代言。2012年,青岛啤酒的体育营销战略再次升级,签约刘翔、易建联、陈一冰、何姿“中国冠军之队”,发布青啤“激情冠军罐”,把中国人的精神传遍全球70多个国家;携手美国职业篮球联赛冠军热火队,连续三年开展青岛啤酒炫舞激情啦啦队选拔赛,为中国年轻人搭建世界的舞台;联动伦敦,开展“全民星周末”,让运动成全民狂欢的盛宴……
    青岛啤酒紧跟时代潮流,用时尚、年轻的方式,找到品牌与拼搏进取的共性,拉近品牌与消费者的距离,使营销活动成为全民盛宴,进而展示独具魅力的品牌形象,快乐而富有激情。
    如今的青啤举世闻名,在国际上被誉为“中国的形象使者”(美国《商业周刊》);就连好莱坞影片《木乃伊3》也选用青岛啤酒作为装饰上个世纪40年代上海老街的中国元素;在很多外国消费者眼中,青岛啤酒就是中国的形象代表。
    责任青啤
    社会责任,一个企业的良心
    此次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青啤还有这样一个组织,专门为帮扶困难群体建立的基金会。一个个温暖的故事,让人深深感受到青岛啤酒四个字背后“人性”的力量。
    张华是青岛啤酒公司普通的员工,在2011年的体检中确诊为肺部肿瘤,仅仅前期治疗期已经花费近40万元,对于一个这样上有父母老人需要照顾,膝下女儿年幼需要抚养的普通家庭来说,昂贵的医药费加上病痛的折磨,让张华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起来。正当她为药费一筹莫展的时候,“青岛啤酒关爱基金”为她送来了45000元钱,有了这笔钱,张华后续的治疗就能够顺利的进行,让一家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像张华这样受到“青岛啤酒关爱基金”帮助过的人,在青啤公司不仅仅只有一个,去年3月,26岁的职工梁超(化名)被确诊为急性白血病,当公司得知这一情况后,一边帮助他联系红十字会相关部门争取到了1万元的资助,同时,还从“青岛啤酒关爱基金”中拿出4万元帮助其实现了骨髓配对、帮助他顺利的渡过了难关;5月,得知员工陈华(化名)患严重肺炎,公司又从“青岛啤酒关爱基金”中拿出35000元……
    多年来,青啤始终树立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企业公民、一个有情有义的企业公民,更是一个有使命感的企业公民”理念,在商业实践过程中,把社会责任放在企业发展首位,均衡关注对环境资本、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等合理回报;在与合作伙伴合作过程中,创建“和谐价值链”体系,推行“共盈、共赢、共荣”,成功降低了供货商的生产成本,改变了供求双方纯粹的交易关系;每年投资几千万元用于环保和节能减排,并在行业内率先启动温室气体盘查,实施碳的闭环管理,引领行业向绿色经济模式发展;对于社会,青岛啤酒每年投入数千万元来支持解决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帮助扶持教育事业、开展各项慈善公益项目,为众多普通人搭建实现体育梦想、爱心梦想、责任梦想的舞台。
    社会责任,是一个企业的良心。多年来,青啤公司连续荣获“最佳雇主”、“最受尊敬企业”、“环境绿金奖”等多项荣誉,是对青岛啤酒的肯定。赢得尊敬和尊重,是企业的最高境界。青啤的境界,为企业界树起了标杆。记者刘文剑
    采访后记:
    过去10年中,多次到青啤采访,总有不同发现。每一次有了新体会,又会勾起以往回忆,加以印证。这次采访结束,我想起了2003年的一幕。
    2003年8月15日是青岛啤酒公司百年华诞,在百年庆典时,一位具有30多年工龄的老青啤人对记者说,百年青啤的基础和改革开放30年里新崛起的企业相比,并无太多的优越感。相反还会成为一种历史包袱。市场经济下,大企业和小企业都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青啤也是这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这种使命感和紧迫感是企业活力之源,是最宝贵的创业文化。如果用一句话总结青啤的经验,我们想这样表达:在每一次变革的节点,青岛啤酒都抓住了市场经济规律的精髓,实现了自身现代化国际企业的一次次蝶变。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三者的结合在青啤身上完美体现。这样的企业越多,中国经济、青岛经济越有希望。

梁胜楠

editor


 

> 进入微博< 热点图片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投稿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