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青岛食安监管市民满意度一年飙升六个点
最近几天,家住南山市场附近的刘中行发现,这个曾经“声名不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变化不小:不仅每个摊位前都挂上了水产品公示牌,而且还建起了供市民免费使用的海鲜检测室。“这让我们对食品安全放心多了。”刘中行告诉记者。
最近几天,家住南山市场附近的刘中行发现,这个曾经“声名不佳”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变化不小:不仅每个摊位前都挂上了水产品公示牌,而且还建起了供市民免费使用的海鲜检测室。“这让我们对食品安全放心多了。”刘中行告诉记者。
像刘中行一样,许多青岛市民对我市食品安全越来越有信心了。市统计局最近一次统计显示,39.5%的市民认为我市食品安全形势有明显好转。这种“明显好转”的观感,其实就来自于我市前所未有的食安整治力度。
全力守住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坚定决心。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批示要求在食安监管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探索一条具有青岛特色、行之有效的食安监管体系;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亲自兼任市食安委主任,要求食安监管必须用重典、出重拳。新成立的市食安办发挥总牵头、总调度的作用,强力协调有关部门,不断健全机制、创新模式、主动出击,“食安青岛”的品牌日益响亮,食安形势稳定向好,老百姓满意度不断提高,在全国食安领域树起了青岛标杆、创立了青岛模式。
创新模式,建立全新监管体系
食安监管,是全国城市面临的共同课题,没有完全成型的经验可供借鉴。市食安办探索性地建立了 “四分三连一前置”监管体系,这是一种全新的监管模式,而且大见成效。
市北区在去年食品安全抽检中,曾经“成绩不佳”。但在今年第二季度全市食品安全抽检中,合格率却由去年的倒数,一跃成为全市第一。“这得益于市北区正在积极推行的‘连保’试点。”该区食安办主任表示,将销售同类食品的业户 10户组成一“保”,约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将一块处罚,该举措促进了业户之间的相互监督,自律意识明显提升,市场投诉率明显下降。
“连保”只是青岛特色的食安监管体制——“四分三连一前置”监管模式的一部分。其中,
“这个崭新模式,已经显现了初步效果,总结完善后将在全市推广。”市食安办负责人表示。
其实,在短短两年多时间,青岛的多项食品安全工作也都走在了全国前列:
率先正式实施食品安全“黑名单”管理制度,将出现“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等12种违法行为的企业列入 “黑名单”,奖“红”罚“黑”。
率先开展基层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定网格、定人员、定责任、定标准”要求,将每一个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监管明确到人。
率先建成“智能食安”综合监管辅助平台,依托地理信息辅助应用功能,全面录入全市6大环节32大类近10万户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情况,由监管人员使用智能手机开展定期巡查,定点、定岗、定人和分级、分类、分片监管,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
率先成功绘制大宗商品购销图,涉及生猪、水产品、蔬菜、豆类制品、食用油、乳品、牛羊肉等十类百余品种大宗食品,基本摸清进出青岛的大宗食品的来龙去脉。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两年来,通过强化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我市市、区(市)两级全部建立了食安办常设机构,在村(社区)建立了食品安全监控点、乡镇(街道)建立了监管站、区(市)建立了联合执法队。全市共建立食品安全监控点6684个、监管站178个,有12支联合执法队伍、16000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奋战在食安监管第一线。
监管体制的创新,监管模式的探索,让青岛走在了全国食安监管改革的最前沿,“青岛标杆”打响了名气。
严打重罚,违法制售难以遁形
“以前有人敢制售有毒有害食品,违法成本低是一个重要原因。”曾参加过《食品安全法》起草的孙爱国分析,“而如今,青岛连续多年的严打重罚,让很多人不敢了。”
这种大规模的严打始于去年5月。
被冠以“食安青岛”整治行动的这次严打,提出了“最严格的准入、最严密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标准。在市食安办的统一指挥协调下,公安、工商、质监、食药监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重拳出击,截至目前,共查处食品违法案件8200余起,捣毁非法食品黑作坊、黑窝点、黑工厂1200余个,查处食品违法犯罪案件115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96名。去年底,平度查出四人制售病死猪53.5万公斤,最终四人全被重判,最高获刑15年,共罚700万元,给加工病死猪、注水肉等食品违法行为带来很强的震慑,违法成本高在青岛成为了共识。
“严”已经成为青岛食安监管的代名词。
食品抽检超前实施了目前“最严”的国际标准。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6批次/千人的检测批次标准,我市确定了全年定性定量检测6万批次的任务。以市畜牧局为例,该局今年在养殖和屠宰环节计划开展畜产品抽检5000批次(速检不包括在内)。与此同时,我市还高频次开展食品安全监测把关,并连续两年纳入市办实事进行跟踪督办。2012年,全市共完成食品定性定量检测7.2万批次,达到每千人8.37批次,在国内城市中名列前茅,已达到香港水平;今年1-5月份完成25167批次,完成计划的105.00%。
食安监管,源头管控十分关键。“我市近期将打一场食品安全的‘百团大战’。”市食安办负责人表示,将组建100支小分队培训农民,以走村入户、现场培训、巡回指导等形式,实施农业合作社农民强制培训、持证入社、持证入市,并逐步辐射吸纳其他农民,逐步实施对全市120万种养殖户的全面培训,引导农民科学、安全地施肥、用药,管好食品生产源头。
聚焦热点,群众满意度上升最快
严格有效的食安监管,深得民心。
据我市“三民”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民意调查,2011年底,市民对我市食品安全状况的满意度为59.6%,比2010年同比提高了0.8个百分点。2012年底,青岛食品安全市民满意度比2011年一下子提高了6.4个百分点,在所有工作满意度调查中上升幅度位居第一。相对食安监管特有的现实难度来说,这样的上升幅度,足可以说明食安监管的突出成效。
一切从群众需要出发,是青岛食安监管能够创新前行的关键。每个季度,市食安办都委托市政务服务热线办,对各区市的食品安全状况进行电话随机调查,采集了数以千计的数据,并将调查结果、存在的问题和百姓满意度排名顺序及时通报区市和相关监管部门,要求对照差距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限期整改。
其实,我市食安监管创新,从一开始就不回避焦点,总是从群众最关心的方面做起,例如,食品安全抽检,群众关心什么就抽检什么。
在制度化的日常监管和抽检基础上,市食安办还从群众需求出发,及时了解群众最关心的食品类型,组织协调开展了多次有针对性的抽检行动。
今年3月份,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大陆采取奶粉限购措施的同时,“美素丽儿”又被曝出掺杂过期奶粉,一时间,奶粉成为市民最关心的食品。在此背景下,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奶业主题行动,对在青生产、销售的8个国家20个品种的奶粉实施大规模抽检。奶粉标本全部盲样送检,检测指标除国标规定的项目外,参照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标准,涵盖18大类115项,检测结果全部合格并公开发布,坚定了市民消费信心。
监管部门对食品的日常抽检涵盖种类繁多,但市民最希望抽检哪些食品?对此,我市从7月初开展了 “市民最关注的十大食品抽检”行动。通过网络在线投票,7月中旬评选出了生鲜肉、蔬菜、饮用水等市民关心的十大热点食品,随后组织113名市民代表全程参与了这十类食品的抽样,共抽样1000个批次,检验结果已陆续通过媒体公开发布。
“以前都是看政府部门的监管结果。”市民代表林苑参与了饮用水的抽样,她告诉记者,“这次亲身参与到抽检中,不仅看到了政府抽检工作的细致科学,而且抽检的都是我最关心的食品,让我感觉到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有政府的高度重视,我们对吃的食品更加放心了。”
不仅监管为民,还要问计于民,让食安监管扎扎实实地“走群众路线”。
这个办法就是“广问计、奖举报、深调查”,促进“群众监督”社会化,发动群众参与食安监管。而去年12月开始的“问计食安”活动,更是一次“食安监管大调查、大动员”活动,全市共印刷张贴“问计”海报15万份,商超柜台、饭馆门前、工厂院内,海报随处可见,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收到群众意见建议4000余条。
“开展这一切工作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保卫市民的餐桌安全。”市食安办负责人表示,“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强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能力,让群众吃得更安心,吃得更放心。”
有一个消息,足可以让广大市民对青岛食安更加放心。据透露,我市正在探索“一个标准,两个市场”的监管模式,即参照出口农产品的监管方法,加强青岛农业种植、养殖源头管控,实现同一产品国内国外一个标准,覆盖国外、国内(青岛)两个市场。
到时,人们就可以更多地吃到与国际市场一个标准的食品了。
责任编辑:梁胜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