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0 11:09:00 我要评论
来源: 大众网 大众网讯 为全面强化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东营市工商局抓住工作重点,创新监管方式,完善制度措施,有效提升了监管效能,较好地维护了食品市场经营秩序。
一是加强“两个建设”,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加强责任体系建设。全面推行食品“网格化”监管,分级划分监管网格,实施“定格、定员、定责、定标”,合理配置各监管网格的执法人员,将日常监督检查纳入监管片区的职责范围,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人,编制了《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工作手册》,明确了监管流程和工作要求,落实了工作标准,细化了网格化市场巡查内容。二是加强诚信体系建设。依据食品经营者的规模、特点、自律义务落实、监督检查结果等情况,对全市所有食品经营者进行了A、B、C、D四个信用等级评定,按照一户一档的原则建立了动态诚信档案,根据信用等级,实施不同强度、不同频次的分类巡查监管,对诚信状况进行持续的跟踪记录,掌握其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的动态情况,并如实记入信用档案,督促企业诚信经营。
二是实施“三方”提升,营造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对食品经营方的教育。制定了《全市工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教育工作(2011-2015)实施方案》,确保食品经营单位负责人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和行业道德伦理集中培训,主要从业人员每人每年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食品安全集中专业培训。今年以来,全系统已举办培训班37场次,组织现场观摩21次。二是加强对消费方的引导。集中开展了食品安全进社区活动,执法人员通过与社区居民座谈、播放食品宣传片、真假食品鉴别、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帮助消费者树立科学的食品消费理念,提高食品安全防范意识,在全市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市工商局代表市直食品监管部门发言,在43个社区设置展板87块。三是加强对监管方的培训。强化食品安全责任教育与食品学基础知识、食品安全监管实务知识学习,先后举办了多期食品安全监管执法能力培训班,对247名基层监管人员进行了培训,提高了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三是实施“六项”创新,提升监管效能。一是实行行政指导。日常巡查时,对轻微违法行为通过柔性管理方式,指导经营者健全制度、规范台账、守法经营,帮助经销商解决经营中的困难,以人性化服务促动经营者自律。二是推行“一票通”备案管理。针对食品零售户建立供货商档案和进销货台账工作量大、负担重,难以落实自律义务的现状,从2010年9月开始,依托东营市代理商商会,推行了食品批发商重要商品备案制和“一票通”制度。零售户以批发商的《备案证书》复印件代替管理档案,以批发商的食品销货单(一票通)代替了进销货登记台账,大大减少了建档的劳动时间,特别是方便了年龄大、文化低的经营者,提高了经营户落实自律义务的积极性。三是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结合日常巡查,及时采集食品经营信息,录入到追溯系统,通过该系统,能够准确查询到全市食品的供货来源和销售渠道,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即可在“后台”数据库中随时调取信息数据,快速锁定问题食品。目前,全市已录入到追溯系统的食品有34个类别、37314种品牌。四是制定食品现场制售经营行为监管标准。统一印制了加工制作记录和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免费发给经营业户,所有食品现场制售者必须在经营场所公示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并对制售的食品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进行了标牌公示。五是建立问题食品快速处置工作机制。制定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到了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查处、快速反馈。加强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准确引导社会舆论。今年,对市政府食品安全工作办公室交办的3件《食品安全事件核查通知单》,均在限定时间内做到了快速处理。六是建立食品仓库备案机制。制定了《东营市工商局流通环节食品仓库备案及管理规定》,督促各工商所对辖区内的流通环节食品仓库登记备案,全面掌握辖区内食品仓库基本信息,建立健全流通环节食品仓库备案登记台账,把流通环节食品仓库纳入日常巡查范围,大大提高了监管效能和针对性。
今年以来,先后组织了农村食品市场、乳制品、食用油、白酒、进口洋酒、调味面制食品、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非法经营“地沟油”、假冒绿色食品、鲜啤酒等专项整顿12次,已抽样检验老酸奶、果冻、奶粉、冰激凌、调味品、糖果、酱腌菜等食品14个品种92个批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233起,全市820余家食品批发企业全部落实进货查验记录制度和批发记录制度。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